今天是:

教学交流

教学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交流 >> 正文

大学新教师入职要面对的十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发布日期:2019-02-22    作者:教师发展中心     来源:     点击:

大学新教师,有的可能是从校门到校门,学士、硕士和博士一路念下来,应聘当了大学老师;有的原先可能当过大学老师,现在再入职任教。不管是什么情况,大学新教师入职后都会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教学上,有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处理好也不容易。

本文主要围绕10个教学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能对大学新教师入职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笔者为此访谈了三位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孟凡副教授、长江大学的赵映川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的张利荣副教授。

一、如何避免第一次上课就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教师是要上课的,新老师的第一次课无疑有特别的意义。其实,教师每承担一门课的教学任务,第一次课都很关键。第一次课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是一个好老师必须做到的。人都有先入为主的心理,如果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好,那么,他很可能在一学期的课上对老师没有好感,更不可能有亲近感,这样对他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

孟老师说:老师要展现出风骨,要阳光正派,还要有人文关怀。细节不可轻视,进入教室之前拿个小镜子照一下自己,看看牙缝里有没有塞东西,衣服是不是整齐。

赵老师说:要尊重学生,要能够叫出他们的名字;要展示良好的专业素养,认真备课,注意个人形象;要衣着得体,提前进教室。

张老师说:要有良好的着装和仪表,说好开场白,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的简历、专业教育经历、专长优势,以及对学生的态度等。

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是每一个新老师的希望,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除了孟、赵、张三位老师的经验值得重视外,还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从学生的“痒处”,也就是学生的需要着手。

如果第一次课抓不住学生的眼球,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真正是在为他着想,无法了解其学习需求,就很难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了解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在走进教室开始上课之前,要做一些功课,研究学生,弄清楚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具体做法有很多,包括:

第一,查阅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生已经学过哪些课程。大学的课程是有序的,是遵循一定的逻辑递进展开的。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要知道教学班的学生是哪一个年级、哪一个专业的,他就知道学生学过什么课程,具有什么知识基础。

第二,找几位任课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作为新教师,对学院的老师还不熟悉,可以向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院长求教,请他们推荐几位老师。

第三,找教学秘书查阅学生上一学期、上上学期所学课程的成绩,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哪些学生学得比较好,哪些学生学得一般,还有哪些学生可能学习是有困难的。

第四,找辅导员或班主任了解所任教的班、年级同学平时的表现,包括他们的职业追求,对未来的设想等。一般来讲,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多一些。通过这些途径就可以对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开展第一次教学的时候,就可能有的放矢,目中有人。

二、如何使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孟老师说: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是吸引学生最重要的因素,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把教学内容铺陈开来。要不断地挖掘学生所知的人和事,在课程导入环节,尽量采用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来导入新内容。要抛问题给学生,用问题引导教学。

赵老师说:课程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尽量用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实验数据来说明,以此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有什么用。要关注时事要闻,将讲授的知识与每天发生的新闻联系起来。要告诉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的目的,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她看来,教学有法,但又无定法。

张老师则认为:要了解学生的具体知识基础和认知需求,熟悉所授课内容的框架,以及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要把教材和学生结合起来备课,也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准备教学内容。

三位老师的看法有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更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也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别的,是教学内容。

笔者教学的经验是“三讲”“三不讲”:

三不讲:

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讲;

凡是学生自己可以看得到的,不讲;

凡是学生自己会的,也不讲。

三讲:

一是学生看不懂的;

二是学生找不到的;

三是学生不会的。

“三讲”“三不讲”,不但能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1],如果学生一进教室,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只要去看看教师的课件和教材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学分,这样的学习没有多大意义,这样的教学可能是在误人子弟。

有的老师说,教学内容太多了,讲不完,要尽量多讲。其实,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浩如烟海,没有哪一门课可以通过老师的讲授把所有内容都讲完的。所以,真正好的老师特别重视精选教学内容,用教学内容去打动学生,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精气神。

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感兴趣非常关键。千万不能照本宣科,千万不能单纯地按教材逻辑去上课。

三、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我国大学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即学生学习不主动,他们主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在学习,老师说什么内容重要、期中期末考试要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不可能养成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问题,而是事关学生学习态度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孟老师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普通人,因此,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大部分学生身上。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进行参与式学习,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的方法比较有效。教师还是学生学习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师和评价师,学生在完成项目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主动学习。

赵老师认为:教师要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提高授课的质量,还要加大考试的难度。教师的教学目标要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服务,不能把两个目标割裂开来。如果教师只管自己的教,不管学生的学,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学习。

张老师认为: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第一要提高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教师最好在开学第一次课就把每次课的学习要求和考核目标公告给学生,比如,要阅读的书目、要做的实验、要写的论文等。第二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水平,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学生的差异组织教学。

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既要让学生集体主动的学习,又要每一个学生都主动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特别重要的就是要设计好学生的学习。很多老师非常重视设计或准备自己的教,但不重视设计学生的学,学生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该完成什么任务、要达到什么要求,往往考虑不多,准备不足。

怎么才算准备充足呢?笔者同意要用任务、目标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还要使他们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落实到学习过程中去。也就是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师生共同开展的教学活动。

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呢?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在每一门课的第一次课上,我都会把这门课的学习要求详细、具体地为学生进行讲解,使他们对课程学习要求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以后每一次课结束前几分钟,我都会布置下一次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包括要阅读的书目和期刊文章、要完成的作业等。

下一次上课,首先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个人都必须交作业,如果有学生出现了不交作业的情况,哪怕只有一次,就得取消他这门课的成绩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采用提问的方法来检验学生课前学习情况。

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不习惯,存在应付的现象,尽管作业都完成了,但在课前主动学习上没有下真功夫,这是正常现象。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每一次课都如此要求,每一次课堂上都会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就慢慢地接受了新的学习要求,形成了新的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学生主动学习就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有人去探索、开拓。作为新教师,我们有责任去探索教学改革,尝试现代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学习是现代教学的要求,具体的方式方法很多,新教师没有包袱,应该大胆地去尝试。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是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内的师生共同的事。学习的意义有很多种,教师要对学习有深刻的认识,还要敢于去实践。当然,也不能蛮干,要跟学生讲道理,而且要站在学生利益的角度来讲。教师要用思想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主动的学习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被动学习,就是应试学习。

四、一次课讲授多长时间合适

我国大学排课是有规律的,除了集中授课以外,其他课程一般每周2课时或3课时。由于课程门数多、教师都有课时量要求,所以,大多数课程都是一周2课时。每周2课时的课,教师讲多长时间合适?因为上课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讲课占用的时间多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就少了。

每次上课时间如何分配比较合理?

孟老师说:她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是分阶段的,首先是新课程内容的导入或者学生思考,然后是知识点的讲授,接着开展小组活动项目等,之后再讲授。每次讲授时间大约15分钟。

赵老师的做法是上课的前3分钟,会请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随后大约用35分钟讲述新知识,最后5分钟除了总结新知识以外,还会询问学生是否有不懂的地方,或者请学生分享对新知识的认识。

张老师则是以10~15分钟为一个进程,按照讲述知识点、提问和讨论互动来安排教学进程。在她看来,现在课堂教学非常强调互动,教学中要把讲授和讨论提问有效地结合起来。

我们一再强调,上课不只是讲课,学生来上课不只是听课,这就有一个老师讲多长时间合适的问题。讲课是一种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可能曾经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到了现代大学,讲课还是重要的,但讲课也开始分类型,有不同的讲法。比如,在lecture课上,讲授就是最主要的。在普通的课堂上,讲授往往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很多老师不懂这个道理,一讲到底,全部课时都给独占了,学生主要是简单接收信息。

在常规的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时间是有课外学时相配套的。一般来讲,1个课时会有2个课外学时相配套。如果是课内2个学时,则课外有4个学课时相配套,课内课外加起来就是6个学时,这是师生用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课外的4个学时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这是不是说课内2个学时就是老师讲课的时间?这样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前面讲过课堂上“三讲”“三不讲”,那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时间腾出来,供学生交流讨论课外学习的收获,展示他们在课外的工作成果。所以,课堂教学时间不全是老师的讲授时间,课堂教学时间也是学生的时间,学生不是以听众或观众身份进入课堂的,他们是来参与教学的,在课堂上要交流讨论,为课堂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老师要掌握好课堂教学时间。

可以说,老师一讲到底的课,一定不是好课。可能有人会说这个结论太绝对了,有的老师很会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受学生欢迎与是不是好课有一定关联,但并非一回事。

单纯从讲的角度看,有的老师学术水平很高,也很会演讲,讲课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可以说是好课。但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它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没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更没有把课堂变成一个交流讨论、相互观摩、相互分享、共同成长的场域。

换句话说,这样的课堂没有成为师生情感共鸣、智慧的火花相互激荡、相互启发的场所。所以,一讲到底的课不是好课。

根据研究和实验,一般来讲,2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理想的分配应当是:老师最多占用1个课时,

上一条:关于举办第14期教学沙龙活动的通知